首页 » 权威肽知 » 应用技术 » 应用技术 » 正文
含谷氨酰胺二肽全肠外营养对急性放射性小肠炎的营养作用
发布日期:2011-11-30  来源:全球肽网  浏览次数:1580
 马建明 吴肇汉 左焕深 赵元珍 黄德骧   摘要  作者将3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四组,A组不合丙

 
马建明 吴肇汉 左焕深 赵元珍 黄德骧
 
摘要  作者将3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四组,A组不合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la—Glm),而给予相应量的甘、丝、丙及脯氨酸的常
规全肠外营养(TPN—conv);B组合Ala—G1n的全肠外营养(TPN—G1n);两组间的热、氮及液体量相同。C组为消化道营养组。D组为正常组。
实验组给予8戈瑞(GY)剂量全腹照射,然后分别给予TPN及肠道营养7天。观察在急性放射性小肠炎时,A1a—GIn作为GIn源对小肠的代谢、结
构及功能的影响,及经消化道营养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B组动脉血G1n浓度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说明A1a—GIn二肽输入后迅
速分解为游离谷氨酰胺,利于组织使用。其小肠蛋白质和DNA含量优于A组。形态学结果显示那小肠壁全层厚实、脑膜厚度及绒毛高度显著
高于A和C组(P<0.0001=,且小肠腺窝细胞平均分裂纹高于A和C组(P<0.05=,肠道内细菌移位率亦低于A和C组P<0.05=。粘液血便
及体重降低以A、C组为重。C组的摄含量不足,氮和热量摄取低于A、B组,其体重下降超过B组;C组8只实验大鼠死亡2只,其中1只为末段
回肠穿孔。A、B组中无l例发生死亡及并发症。关键词   L-丙氨酰—L—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 全肠外营养 放射性小肠炎 细菌移位    腹部及盆腔放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小肠炎的发生率甚高,它不但严重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可因肠道内细菌移位而致毒血症,甚至
脓毒血症。以往对此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是给予禁食和输液使肠道休息,待其自然恢复。寻找一种能减轻小肠放射性损害并加速其愈
合的营养物,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目标。
    近年来报道体内含量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一谷氨酰胺(G1n)是小肠上皮细胞的重要代谢能源,也是纳胞合成嘌呤和嘧啶的供氮体,如补充
足够的外源性GIn,则有利于维持小肠粘膜的代谢、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本研究在急性放射性小肠炎大鼠模型中,给予富含L-丙氨酰—L—谷
氨酰胺(Ala—G1n)的全肠外营养(TPN—G1n),旨在全面观察G1n对小肠的代谢、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放射性小肠炎TPN模型:Sprague一Dawley雄性大鼠经适应性喂养l一2周,体重达理想标准(200—245g)后用于实验。大鼠:禁食12-14小
时,称重后以钴放射治疗仪给予全腹照射,从剑突至耻骨联合,照射面积9cm×9cm。照射剂量为8戈端(GY)。在无菌条件下按Popp氏法经右
颈静脉作上腔静脉插管。硅胶管(外径1.1mm,内径0,6mm)向心端插入约2—2.5cm达上腔静脉,导管固定后经皮下遂道于背部肩胛间区引
出,以弹簧螺旋装置保护导管。将大鼠放入代谢笼后,导管经笼顶与输液系统相连接,以微电脑输液泵(YBDS—I型,上海电表厂)持续了
TPN7天,大鼠在笼内可自由活动。                 

2、动物分组:大鼠随机分四组。A组:普通全肠外营养组(TPN—Conv)。B组,含A1a—G1n的全肠外营养组(TPN—G1n)。C组:仅作模拟颈静
脉插管的普通饮食组。D组,对照正常组。

3、TPN液组成:用于A和B组的TPN液以氨基酸溶液(7%Vamin)、,脂肪乳剂(20%Intralipid)及50%葡萄糖作为基本成分。单位容积内含氮
量和非蛋白热卡相同。A组TPN液中不含G1n二肽,而用甘、丙、脯及丝氨酸(上海长征制药厂)替代。B组TPN液中含A1a-G1n3.0g/100m1(味
の素公司,日本)。’使两组合氮量相等。上述营养物均在超净工作台内无菌分装入瓶,制成全营养液(TNA),置4℃冰箱保存,使用前加入
多维他0.5m1/100m1(上海延安制药厂)。

4、实验过程 A和B组各19只大鼠,腹部钴照射后当天即以微电脑输液泵分别输注TPN—Conv和TPN—Gln营养液25m1/24h,第二天起连续6天
以50m1/24h持续输注。
    C组大鼠(n=8)钴照射后,作模拟颈静脉插管,使其创伤程度与A、B组相同,当天喂给普通颗粒饲料10g,第二天起连续6天,给予20g
/d,使其摄入热、氮量与A、B组基本相同.(该饲料含粗蛋白201g/kg,热量3800kcal/kg)。自由饮水。
    D组大鼠(n=6),禁食12—14小时后,腹腔麻醉后剖腹,分别取距屈氏韧带及回盲部各20cm的空、回肠作形态学检查及生化测定。所得
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正常值。

5、标本采集及测定:所有检测指标均在第7天实验结束时进行。
    (1)肠道内细菌移位检测: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剖腹取回盲部链状淋巴结两枚,剪碎后置于葡萄糖蛋白胨水试管内,37℃条件下培养48
小时后,接种于普通血平板,24小时作细菌定性检查。以检出大肠杆菌或革蓝氏阴性杆菌作为阳性结果。                 
    (2)动脉血G1n测定:采用Bergeyer氏法,经腹主动脉采血,取血清lml,去蛋白后,利用G1n与烃胺在G1n合成酶及二磷酸腺苷(ADP)的
催化作用下,与二价铁离子反应生成含三价铁盐的谷氨酰烃化复合物,721型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G1n浓度。
    (3)小肠标本的采集及生化测定:剖腹后分别取近段空肠及末段回肠各10cm,剔除系膜、清除肠内容物后称量,置入—20℃冰箱中保存。
①肠壁蛋白含量测定:采用commassie亮蓝法;在生理盐水中用匀浆器分别将所采集的远侧l/2段空、回肠制成匀浆(6000rpm,30秒×3),
定容至5m1,稀释30倍,取0.1ml加染液显色后比色,算出蛋白含量。②肠壁DNA含量测定(二苯胺法):将采集的近侧1/2段的空、回肠置于
1.5%柠檬酸溶液中制成匀浆,定容至5m1,离心分离细胞质液和粗细胞核。后者经梯度离心和清洗纯化后,加入0.02NNaOH成为核液,核液
及质液经去蛋白,后成为DNA水解液,与二苯胺产生成色反应,然后比色。算出DNA含量。
    (4)小肠标本的形态学检测:接生化测定标本取材后,再取空、回肠各10cm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电镜观察结果将另文发表。光镜观察:
空、回肠标本经Carnoy固定后,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及染色,按刘开玲等方法,每个标本观察4张非连续性切片。每张切片测定10个绒毛
高度、粘膜厚度、全层厚度及每张切片测定10个细胞有丝分裂数。其均数作为测定数据。

6、统计学分析方法:生化测定及形态学结果均采用T检验及U检验.(SAS软件,美国)。
结果
1、一般情况:A、B及 C组照射后体重无差异,实验结束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B组下降值为最小,与A和C组相比,P<0.05(表1)。C组下
降值最大,A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粘掖血便B组约3次/d,而A组及C组约7次/d。C组中死亡2只,其中1只有末段回肠穿孔。其余大鼠无死
亡。                 

2、动脉血G1n浓度(表1):B组动脉血G1n浓度最高(499.38±78.73umol/L),与A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血G1n浓度最低。

3、肠道内细菌移位率(表1): C组6只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培养均为阳性,细菌移位率高于A和B组。B组内细菌移位率最低(40%),显着低于A组
(P<0.05)。

4、肠壁DNA和蛋白质含量(表2):D组空、回肠的蛋白质和DNA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B组空肠蛋白高于A组(P<0。05,回场蛋白面于
A、C组,与A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空、回肠的DNA含量均高于A、C组,与A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5、形态学观察结果:肉限观察:B组小肠壁水肿轻,粘膜出血点少。而A和C组肠壁水肿重,粘膜出血点多且密集,伴有程度不等的糜烂。
    光镜检查;采用双盲法,用图象分拆仪作定量测定。 (1)全层肠壁厚度:空肠以B组为最厚(736.42± 4.67μm),与A组比差异有显著
性(P<0.0001,C组亦高于A组(P<0.0001。回肠以B组值为最高(671.18土2.82μm)与A和C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01(表3)。(2) 粘
膜厚度:B组空肠粘膜最厚(590.66±4.00μm),与A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1。C组高于A组(P<O.0001,B组回肠粘膜最厚
(519.36±1.88μm),与A、C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P<0.0001)(表3)。 (3)绒毛高度;B组空肠绒毛(339.2l±2.5μm)高于A和C组(P<
0.0l,C组高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B组回肠绒毛亦高于A和C组(P<0.0001(表3)。(4)腺窝细胞的平均分裂数:以B组空、回肠内腺窝细胞
分裂数最高,分别为6.98±1.07个/腺窝和5.55±0.84个/腺窝,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表1)。
                
讨论
    本组实验大鼠通过钴一次8GY剂量的全腹照射后所建立的放射性小肠炎模型,从粘液血便及小肠形态的观察,均提示此模型适合用以观察
静脉补给GIn二肽或口服摄食对小肠的代谢、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静脉输入G1n二肽后,B组大鼠动脉血游离GIn浓度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提示G1n二肽输入后能迅速分解为游离GIn并被组合利
用。常规TPN的A组动脉血G1n浓度最低,A提示在急性放射性小肠炎时,机体消耗G1n增加,摄食的C组因小肠功能受损而无法充分摄取食物中
的GIn,故与A组祖似,其G1n浓度远远低于正常组(P<0.05)。GIn是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供氮体,亦是小肠组织代谢的主要能源,缺乏G1n
必将影响小肠组织的代谢和修复。实验证明补充GIn二肽的B组空、回肠蛋白质和DNA含量显著高于A组,表明在此条件下,补给足量的G1n二
肽不仅能有效提高动脉血G1n浓度,利于小肠组织自循环中摄取G1n,而且具有增加蛋白和DNA的合成作用,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愈合。
    本组形态学资料提示G1n对小肠有良好的营养作用。G1n二肽组空、回肠的粘膜厚度、全层厚度及绒毛高度均优于A组;腺窝细胞平均有丝
裂数亦高于A组及C组。提示G1n对小肠粘膜结构的完整住有良好的保护及修复作用。由此,B组肠道内细菌移位率亦显著低于A和C组(P<0.05
)。据以往研究认为正常状态下小肠的能量大部分来自G1n,可以理解在放射性小肠炎时,其需求量更大。作为维持小肠,粘膜代谢、结构和
功能的重要营养底物-Gln其加速受损伤小肠粘膜愈合的机理虽尚来完全阐明,推测可能与促进绒毛腺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G1n二肽组的体重下降少于A组及C组。究其原因,可能与后两组粘液血便显著增多有关。饮食组大鼠的腹泻多伴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残
渣,表明吸收不全及严重腹泻导致体重显著下降。但C组空、回肠蛋白及DNA高于A组,形态学上,空肠全层厚度及空、回肠粘膜厚度均大于A
组,其机理可能与食物的机械刺激有关确切机理尚有待阐明。C组大鼠死亡2只,其中肠穿孔1只,表明严重急性放射性小肠炎时,不宜采用
经消化道营,不仅摄入热、氮量不足,而且增加肠道细菌移位:甚至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Gln二肽对小肠组织具有良好
的营养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2003.3.4
 

放大 缩小】【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