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权威肽知 » 产品开发 » 产品开发 » 正文
微囊研究新进展
发布日期:2010-11-30  来源:全球肽网  浏览次数:1119
微囊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直径1-500um的微小胶囊,其外型取决于囊心物质的性质和囊材凝聚的方式,微囊外面呈球状实体或呈平滑的球状膜壳形,葡萄患形及表面平滑或折叠的不规则结构等各种形状,它常用于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改良和延缓药物的释放,近来来国外对该技术的研究应用较多,本文就国内外对微囊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一、微囊的特点   1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一些受温度pH影响较大的药物应当以聚合包衣,如果药物在pH较低的条件下稳定,则需以肠溶材料包

微囊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直径1-500um的微小胶囊,其外型取决于囊心物质的性质和囊材凝聚的方式,微囊外面呈球状实体或呈平滑的球状膜壳形,葡萄患形及表面平滑或折叠的不规则结构等各种形状,它常用于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改良和延缓药物的释放,近来来国外对该技术的研究应用较多,本文就国内外对微囊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一、微囊的特点   1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一些受温度pH影响较大的药物应当以聚合包衣,如果药物在pH较低的条件下稳定,则需以肠溶材料包衣或制备微囊以增加其稳定性。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为一肠溶聚合物,毒性低,可用于制备肠溶特性。脂质体在生理条件下的稳定性是研制这类释药系统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口服脂质体,由于酶的水解作用和胆盐的增溶作用,它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一般很不理想。以往的方法是对脂质以聚合物包衣,以改善脂质全的稳定性。DongCJ等首先使用一简单的水化方法制备了阿斯匹林(ASA)多层脂质体,然后再使用复合凝聚法制备阿斯匹林脂质体在pH5.6的胆酸钠溶液中的稳定性高于未经微囊化的阿斯匹林脂质体。微囊化的脂质体,不仅改善了药物在生理环境中的稳定性,而且使药物具有缓释作用。聚合物脂质体微囊与聚合物包衣脂质改善药物稳定的作用相似,因而脂质体微囊化是解决口服指质体稳定性的另一有效方法。   2 避免首过效应   口服给药,药物首先经过肝脏,然后再进入循环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肝脏对一些药物的代谢程度较大,使这些药物以口服给药途径给药的生物利用大大降低,制剂研究中通常将这些药物改变给药徐径,如通过鼻腔、透皮、直肠、舌下等途径给药,以提高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制剂科学家已经发现通过微囊技术也可以使这类药物在口服给药时无肝脏的首过作用。   Haibung等制备了奥美拉唑(Omeprazole)口服控释微囊给药系统,首先将4份奥美拉唑与20份玉米油超声处理10秒种,使药物均匀分散在玉米油中,再使用肠溶材料领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将含药油滴制备成微囊。研究表明,制得的奥美拉唑微囊在37C的人工胃液中,放置2小时后,尚存92.5%,在37C人工肠液中,囊壁迅速溶解,10分钟内容出95%。口服该制剂后,药物进入肠道,包衣材料溶解释放出含药油滴,对于任何一个药物来说,当它已有效地透过大部分肠组织屏障,并已抵达固有层时,该药物既可以透过毛细血管被血流带走,也可透过中央乳摩管到达淋巴管,一般情况下,由于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比淋巴系统的速度快500-1000倍,因而淋巴系统在整个药物吸收中只占一部分,但对很大的分子或分子结合物的通透性来说,毛细血管膜是一个比中央乳摩管更加坚实的屏障,因而口服奥美拉唑微囊在肠道释放出的含药油滴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吸收,而通过淋巴吸收。药物直接进入淋巴液而不经过肝脏,从而避免了药物的肝脏首过作用。   微囊技术克服了口服给药时药物在胃酸环境中的不稳定性和药物对胃壁的刺激作用以及肝脏的首过作用,而不必利用其它给药途径,从而使更多的药物可经口服给药。   3 延缓释放,减少毒副作用   许多微囊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备缓释微囊,以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避免血浓度的波动,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扑热息痛是一种味苦、生物半衰期较短(t1/8=2-3小时)的药物,该药在生物体内的羟基化代谢物,高浓度时对肝脏产生毒副作用,BaykaraT使用凝聚-相分离技术,制备了扑热息痛长效微囊。研究表明:扑热息痛微囊片剂的释药速率慢于以扑热息痛晶体制备的片剂。用EudragitRS作囊材比用EudragitRL作囊材制备的微囊释药速率慢,原因是EudragitRS不含季铵基,其亲水性较低。如果囊材用量不变,药物粒径增加则粒子的总表面积减少,而使囊壁厚度增加,故释药速度减慢。另一方面,微囊在压片过程中易被压坏而变为多孔骨架片,因此,药物粒子大小和囊壁厚度对释药速度影响不大。扑热息痛微囊片的释药速率与所有辅料有关,用AuicelpH101压片,释药较慢,因为该处方不含崩解剂。就所有微囊片而言,拟合其释药模式最好的模型是Higuchi方程,即药物释放符从骨架型控释扩散模型。   治疗骨髓炎传统的方法是注射和口服4至6周的抗生素,该方法在病变部位难于达到治疗血浓,药效也较短,于是有人研制了含有抗生素的非生物降解性聚甲基丙烯酸酯骨架型植入剂,该制剂不仅在药物释放一定时间后需要通过手术取出,而且临床研究还发现该制剂释放不安全。SampathSS等研制了硫酸庆大霉素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微囊,可产生2-3周的局部抗菌药浓,制备方法:将3-5g聚乳酸溶于二氯甲烷(2.5%w/v),500rpm搅拌条件下分散进硫酸庆大霉素,再以3ml/min的速度加入过量的非溶正已烷200-250ml,形成硫酸庆大霉素微囊,囊壁硬化2小时,50ml正已烷冲洗两次后,35C干燥10-14小时。   4 改变药物及物材的性状   药物微囊化后有利于制剂的工艺生产亦可减少复方制剂中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一些液体药物如油脂类肠溶性维生素等制成微囊后便于投药。例如“脉通”中的亚油酸乙酯制成微囊后,可直接压片,较制成丸剂不仅工艺简单、成本降低且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一些含油状药物与固体粉末的复方片剂配伍时,由于油状药物影响颗粒的流动性,一般需将油状成分用辅料吸收,然后再与粉末药物混合,将油腔滑调状成分包成微囊,则可完全改变其外观性状,使颗粒流动性良好,易于混匀,有些含油状成分的片剂包衣后,由于油质向外渗透,致使包衣变色或出现油斑,生产中的VE糖衣片,常发现此种现象,为避免渗油现象及改善颗粒混合时的均一性,在生产含有液体成分与固体粉末的复方片剂时,可先将油状成分制成微囊后,再压片,微囊化还有减少复方制剂中某些药物之间配伍禁忌的特点。   5 掩盖不良异味与刺激性   如大蒜素微囊剂、氯霉素微囊片剂等。   二、常用囊材与载体材料   1 天然高分子   天然高分子材料是最常用的囊材与载体材料,因其稳定、无毒、成膜性或成球性较好。   (1)明胶 明胶是氨基酸与肽交联形成的直链聚合物,通常是Mav(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1500-2500之间不同Mr(相对分子质量)的混合物。可生物降解,几乎无抗原性,用作微囊的用量为20-100g/L,用作微球的量可达200g/L以上。   (2)阿拉伯胶 一般常与明胶等量配合使用,作囊材的用量为20-100g/L,亦可与白蛋白配合作复作品材料。巩固产品的等电点为2.4。   (3)海藻酸盐 系多糖化合物,常用稀碱从褐藻中提取而得。海藻酸钠可溶于不同湿度的水中,不溶于乙醇、乙醚及其它有机溶剂;不同Mav产品的粘度有差异。可与甲壳素或聚赖氨酸合用作复合材料。因海藻酸钙不溶于水,故海藻酸钠可用CaCl2固化成囊。   (4)蛋白类 常用作载体材料的有白蛋白(如人血清白蛋白、小牛血清白蛋白)、玉米蛋白、鸡蛋白、小牛酪蛋白等,可生物降解,无明显的抗原性,常采用加热固化或化学交联剂(如甲醛、戊二醛或丁二烯)固化,通常用量在300g/L以上。   (5)淀粉 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等,其来源不同,分子中直链和支链的结构也不同,不溶于冷水及乙醇。用作囊材或载体材料的常为淀粉的衍生物,如羟乙基淀粉、羟甲基淀粉及马来酸酯化淀粉-丙烯酸共聚物等。   2 半合成高分子   多系纤维素衍生物,如羧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丁酸醋酸纤维素、琥珀酸醋酸纤维素等。其特点是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解度增大;由于易水解,故不宜高温处理,需临用时现配。   (1)羧甲基纤维素盐 (如SCMC)属阴离子型的高分子电解质,常与明胶配合作复合囊材,一般分别配1-5g/L SCMC及30g/L明胶,再按体积比2:1混合。SCMC遇水溶胀,体积可增大10倍,在酸性液中不溶。水溶液粘度大,有抗盐能力和一定的热稳定性,不会发酵,也可以制成CMCA1单独作囊材。   (2)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在强酸中不溶解,可溶于pH>6的水溶液,分子中含游离羧基,其相对含量决定其水溶液的pH值及能溶解CAP的溶液的最低pH值。用作囊材时可单独使用,用量一般在30g/L左右,也可与明胶配合使用。   (3)乙基纤维素(EC)乙基纤维素的化学稳定性高,适用于多种药物的微囊化,不溶于水、甘油、丙二醇,可溶于乙醇,遇强酸易水解,故对强酸性药物不适宜。   (4)甲基纤维素(MC)用于微囊作囊材的用量为10-30g/L,亦可与明胶、SC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配合作复合囊材。   (5)羟丙甲纤维素(HPMC)能溶于冷水成为粘性胶体溶液,长期贮存稳定性高,有表面活性,表面张力(42-56)×15-5N/cm。   3 合成高分子   合成高分子材料常用的有两类,可生物降解的和不可生物降解的。近年来,可生物降解并可生物吸收的材料受到普遍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如聚碳酯、聚氨基酸、聚乳酸(PLA)、聚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氰基丙烯酸烷酯、乙效酯丙交酯共聚物、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PEG),ε-已内酯与丙交酯嵌段共聚物、聚合酸酐及羧甲基葡萄糖等。其特点是无毒、成膜及成球性好、化学稳定性高,可用于注射。   三、新材料的应用和制备工艺研究   工艺研究是微囊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随着新材料的进一步应用,使得药物微囊化技术更加实用。我们也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新材料在药物微囊化中的作用是愈来愈重要。   1 脱乙酰壳多糖和乳剂相分离法   脱乙酰壳多糖是由壳多糖在碱性条件下脱乙酰基而制得的天然聚氨基糖,该化合物呈弱碱性,在衡酸溶液中,其氨基葡萄单位转化为R-NH3+而溶解。由于其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它在生物医学和制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制药领域,它被用作直接压片的稀释剂、缓释剂和漂浮型口服给药系统的赋型剂和在促进水不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时与药物共同研磨的添加剂。   人们已经使用乳剂-溶剂蒸发法(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制备了疫苗肠溶微囊以解决使用疫苗在胃酸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使用这一方法以玉米淀粉和甘露醇尚制备了刀豆A和VB12微囊,在这些乳剂-溶剂蒸发方法中,为便于蒸发,通常使用丙酮和/或乙醇等有机溶剂,当选用脱乙酰壳多糖作为微囊囊壁材料时,溶剂量酸性能水溶液,即使通过真空干燥也难于蒸发,因而LinSY等设计了乳剂相分离法,制备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形成W/)型乳剂,然后再加入乙酸乙酯实现相分离。形成微囊的原理是脱乙酰壳多糖在酸性条件下与CMC0-Na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作为微囊囊壁。加入CMC-Na的量愈多,将得到释放速率愈慢、粒径愈大的微囊。醋酸的浓度对微囊的形成、微囊的微粒形态和释放有较大影响,醋酸浓度小于30%则不能形成乙酰壳多糖微囊,微囊粒径大小随醋酸浓度增加而减小,药物从微囊中的释州则随醋酸浓度而增加。   2 乙基纤维素与凝聚相分离法   由于乙基纤维从有机溶剂中的凝聚相分离技术不需要复杂的操作和昂贵的生产设备,因而人们在这方面有许多研究,一些以乙基纤维素制备的微囊已经上市。SueinssonSJ等以凝聚相分离法使用EC和聚异丁烯制备了萘普生微囊。他们将聚异丁烯加热溶于300ml环已烷,在400或700rpm转速搅拌下向该热溶液(50℃)加入EC,使萘普生分散于成囊聚合物中,并保持温度80℃,1小时,然后在1小时的时间中逐渐降低温度至45℃,之后迅速降低温度至20℃,使微囊固化,微囊沉淀析出,倾去上清液,以200ml冷环已烷冲洗三次,真空过滤,50℃干燥30分钟,电镜下观察到制备的微囊为多核结构,形状不规则,微囊内部结构松散,可以看到EC包着的萘普生晶体。增加聚异丁烯浓度,微囊表面逐渐光洁,但形状不规则,此时药物的溶出速率逐渐增大。   在以凝聚相分离法制备药物微囊时,许多研究只说明温度从82℃慢慢降至温,很少去研究冷却速度。LinSY等发现以EC和EVA共聚物在制备茶碱缓释微囊时的冷却速率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他们自行设计了一和控冷却装置,该装置包括加热系统和冷却系统。使用这一新式冷支了装置,在7种冷却速度条件下他们以EVA共聚物为凝聚诱导剂,制备了茶碱微囊。研究表明,冷却速度的快慢均会使制备微囊的孔隙率较高。冷却速率0.05665C/min的制备微囊的最好条件,该条件下,EC完全聚集在茶碱粒子表面。LinSY他们的研究提示我们在以有机溶剂的凝聚相分离法制备药物微囊时,应当优化冷却条件,选出最佳冷却速度。   3 水中分散体与水中成囊法   以传统的药物微囊化技术制备药物巯水性囊壁的微囊时,为溶解包囊材料,需使用有机溶剂,但是由于有机溶剂存在着安全、毒性和高费用等问题,因而使用水为溶剂是较理想的。水中胶体聚合物分散体已被用于取代水溶性聚合物在固体制剂包衣时的有机溶媒,同样它也可用于取代微囊化时所用的有机溶媒。使用这种材料制备微囊的原理是,当带电荷的聚糖如海藻酸钠或脱乙酰壳多糖喷入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如钙离子或三聚磷酸酯溶液中便形成胶化粒子,在制备微囊和干燥过程中,胶体聚合粒子与加入的水中分散体聚积熔合而成均质膜。基于这种考虑,BodmeierR等根据胶体聚合物海藻酸钠在钙离子溶液中的聚集作用原理,使用水中胶体聚合物分散体制备了愈创木酚甘油醚、布洛芬、右旋盐酸麻黄碱和茶碱四种药物的微囊。制备方法为,将药物溶于或分散于海藻酸钠水溶液后,加至聚合物分散体中,再将分散体滴至搅拌的氯化钙溶液,1-2分钟后过滤,分离凝胶化颗粒,蒸馏水冲洗,真空60℃干燥12小时后即得含药微囊。他们以这些聚合物分散体制得的微囊其微囊化率多数在90%以上、微囊载药量随药物在新水性外相的溶解度增加而降低。搅拌时间对溶解度大微囊载药量降低。四种药物从EC微囊中的溶出速率大小顺序与药物溶解度大小顺序一致,即右旋盐酸麻黄碱>茶碱>布洛芬。   目前已有FMC公司的Aquacoat和Colorcon公司的Surelease两中EC的水中胶体分散体商品上市面上。Aquacoat固形物占30%(W/W),是通过直接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内含稳定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六醇,使用前需加入增塑剂,需要时也可稀释使用。Surelease内含固形物25%(W/W),是通过相传化原位乳化技术制备,肉食稳定剂油酸铵、增塑型二丁基癸二酸酯,可直接使用,干燥成膜时,氨气蒸发,剩下的油酸可在膜内用作增塑剂。EC是应用最广泛的疏水性聚合物,除EC的水中分散体外,聚合物的水中分散体尚有RohmPharma公司生产的丙烯酸聚合物水中分散体Eudargit。   4 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是将液体成份在热气环境中雾化成小液滴,再干燥成固体颗粒的过程,该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用于干燥热不稳定药物,或用于改善水中溶解度较低药物的溶解性、改善制备片剂用的颗粒的流动性、改善药物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分散性。它也可用于制备药物微囊。   喷雾干燥技术是药物微囊化的一个有效方法,特别是对水溶液中成分的干燥,该方法简单实用。   尽管有许多报告报道了以喷雾干燥法制备微囊,但均需使用有机溶剂,WanLSC等不使用有机溶剂,而使用聚合的水溶液以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茶碱微囊。他们将药物溶液和药物混悬液分别进行了喷雾干燥,使用的聚合物材料是琥珀酸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甲基纤维素和产羧甲基纤维素钠。在药物聚合物溶液喷雾干燥时,药物、聚合物和增塑剂均溶解于水中,在药物混悬液喷雾干燥时,药物在喷雾干燥前加入聚合物溶液。结果表明,以混悬液经喷雾干燥制得的微囊较以溶剂制得的微囊的流动性好、溶出速率较慢。以溶剂制得的微囊在聚合物表面含有药物颗粒,故使药物释放较快。喷雾干燥产品的溶出性与聚合物的种类及其水溶性有关,CMC-Na的水溶性较好,该辅料水化形成凝胶较快,可较有效地阻止药物释放。较小的粒子易于聚集一起,延缓了药物释放,以CMC和HPMC制得的微囊的释药特性和流动性相似。   5 加入亲水材料,促进药物释放   水溶性药物透过疏水性微囊壁主要是通过衣层孔隙,微溶药物的透过主要是通过扩散作用。溶解度较低药物从微囊释放,药物透过囊壁聚合物屏障有以下几个过程:水通过聚合物,进入囊内,溶解囊内药物,溶解了的药物透过聚合膜而进入释放介质。向疏水膜中加入亲水性聚合物或其它极性材料,改变了骨架膜的性质如聚合物的构形、结晶度和亲水性,增加了膜的孔隙度,在膜两侧形成了直接相通的毛细管或水化结构,从而增加了药物经疏水膜的透过性。如向EC中加入聚乙二醇4000,当微囊接触水后,亲水性材料溶解,在EC膜上形成孔洞,从而增加巴比妥钠微囊的释药。加入聚乙二醇1500、三醋酸甘油酯、氯化钠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均可增加微溶物的释药。   Tirkkonen等使用分离法制备了加有氯化钠的吲哚美辛的微囊,通过加入不同量的固体NaCl以改变微囊囊壁的孔隙率,从而促进微囊中药物的释放。加入氯化钠的温度选在40℃时加入,NaCl微粒则不能嵌入EC膜中,高于40℃时,NaCl微粒则被包入微囊中,也不具备有EC膜上形成孔隙的作用。聚异丁烯为凝聚作用的诱导剂。加入聚异丁烯可降低微囊的聚集,使形成的微囊表面光洁,但溶出速率降低。   吲哚美辛从EC微囊中释放非常慢,逐渐增加加入氯化钠的量,该药的释放有显著增加,这是由于微囊囊壁上的氯化钠溶解,吲哚美辛从形成的小孔中释放的原因。当囊壁上孔隙度低时,弱酸性药物吲哚美辛降低微囊内环境的pH,从而降低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当囊壁上孔隙大到让释放介质进出微囊时,药物释放则被促进。   四、微囊的质量评价   1 微囊中药物溶出速度   微囊溶出速度的测定,可以直接反映微囊中药物的释放速度,用以比较各种微囊制品的性能,确定药物作时间及作用部位。为微囊质量主要指标之一。   微囊溶出速度测定方法很多,根据微囊所制备的不同剂型,分述如下:   微囊片剂、微囊胶囊剂等通常应用片剂溶出速度测定的设备,如慢心律微囊片的研究,采用77-1型片剂四用仪,在人工胃液中测定4h,再在人工肠液中测定4h,总释放率分别达到68.91%和19.62%,用以说明此微囊片的缓慢释放药物作用,为养活给药次数提供科学根据。L.A.Luzzi研究了有胃肠液中测定戊巴比妥微囊的释放性能,因为人工胃肠液具有破坏或渗透囊膜的作用,影响药物的释放速度。又如鹤草酚微囊释放性能的研究,也采用77-1片剂四用仪测定,转速50r.p.m(接近胃肠道蠕动速度),筛选出可在小肠部位释放大部分药物的微囊制备条件的处方,有利于驱绦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混悬剂微囊注射剂药物释放度的测定方法,J.R.Nixon采用Visking袋法,测定其溶出速度。具体方法介绍如下:首先取一定量配方的微囊混悬液,装入Visking袋,然后将此度为60rpm,间隔一定时间取3ml样品液,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溶液的药物含量,计算释放量。J.R.Nixon用此研究了尼龙材料包制的微囊混悬型注射液,以释放出50%或100%的速度来比较几种不同制品的释放性能。此法可提供混悬型微囊注射液溶出速度的测定,此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药物从微囊中溶出,通过半透膜(Viskin膜)的速度不同,评定药物微囊的释放性能。此外Merble等采用流动管柱法测定非那西丁微囊的释药速度。   目前虽然无药典收载方法测定微囊的释放速度,但在各自的研究中,对于微囊的各种剂型如片剂、胶囊、混悬剂注射液、乳剂等,有如上介绍相应的方法测定溶出速度,供研究微囊药物释放性的控制标准。   2 微囊的含量测定   微型胶囊中药物含量测定,也是其重要质量指标之一,与其它剂型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可是目前由于制备微囊的方法繁多,每种方法制得的产品,包囊的药物量不同,喷雾干燥法和空气悬浮法制得微囊的被包囊药物量达95%,而相分离法-凝聚法所制得的微囊,药物含量常为20-80%,况且同一种方法制备的微囊,被包囊的药物通常含量差异较大,所以含量测定显得特别重要。为了保证测定准确性,通常增加取样量,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每次测定采用三个以上样品的平均娄、微囊型胶囊含量测量方法分述如下:   (1)含挥发油类微型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   通常采用提油法,如牡荆挥发油微囊片的含量测定,样品颗粒首先用人工肠液,在37℃水浴中消化,使油完全释放,然后用蒸馏法或索氏提取器提取挥发油,计算出每片含挥发油。   (2)有机溶媒提取法   此法应用较广,根据包囊药物的性质,可选用不同种类的有机溶媒提取药物。常用的溶媒为乙醚、氯仿、甲醇、二氧六环等。如鹤草酚微型胶囊的含量测定,先用消化酶消化明胶阿拉伯胶,显微镜下观察微囊膜完全消失,再用氯仿提取主药鹤草酚,因为鹤草酚在氯仿中溶解度大,提取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又如复方甲地孕酮微囊注射液中甲地孕酮和戊酸雌二醇的含量测定,样品用甲醇振摇提取,直至在显微镜观察不到微囊内含有不透明药物为止,提取液采用高效BondapakC18色谱柱,用双波长紫外检测器,在254nm和280nm波长下,同时分别检测甲地孕酮和戊酸雌二醇的含量。另外,硝硫氰胺微囊用二氧六环提取主药测其含量。   (3)水提取法   被包囊药物如果是水溶性的,常采用水提取主药。如慢心律微型胶囊中慢心律为无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用硬脂酸和乙基纤维素为囊材,采用喷雾冻凝法制备微囊,所用主药用水提取液进行含量测定。   微型胶囊含量测定中,特别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微囊膜的破坏,如果在含量测定前,微囊膜不完全破坏,主药提取不彻底,药物含量的确良准确性将受到影响。用明胶-阿拉伯胶复合凝聚法制备的微囊,可采用皂化法破坏胶质囊膜。如维生素A微囊,在碱性醇溶液中,皂化破坏微囊膜。而水溶性囊芯物包在水渗透性包囊材料乙基纤维素中,其内容物可用水浸出,不必破坏微囊膜,如慢心律以硬脂酸-乙基纤维素为囊材,喷雾冻凝法制微囊,只用蒸馏水加热提取主药。用明胶制备的微囊较多,常用胃蛋白酶或者胰酶消化使囊膜破坏,再进行含量测定,可使主药加收率显著提高。有时溶媒提取不完全,用超声波处理,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经过20多年的努力,药物微囊化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特别是解决口服给药存在的问题时,一方面改善了药物稳定性,另一方面延续药物释放,减少毒副作用,显示出许多优点,目前医药工业中常采用各种药物制成的微囊作为原料,再加工成其它剂型。如散剂、胶囊剂、咀嚼片、埋藏片、口含片及其它口服压制片、注射液、液体混悬剂、洗剂、凝胶剂、涂剂、薄膜剂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囊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放大 缩小】【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