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 正文
2010年饲料养殖行业研究及未来格局预测报告
发布日期:2010-12-21  来源:全球肽网  浏览次数:2053
 第一部分  饲料的分类及行业现状    一、饲料的定义及内涵    “饲料&rdqu

 第一部分  饲料的分类及行业现状

    一、饲料的定义及内涵

    “饲料”一词是指在合理饲喂条件下能对家畜、家禽、水产动物提供营养物质、调控生理机制、改善动物产品品质,且不发生有毒、有害作用的物质。

    目前国内最普遍的分类是按成分来分的预混料、浓缩料、配和料以及按面向的受众群体来分的猪料、禽料,水产料、反刍料这两种方式。

    1、按成分来分:预混料、浓缩料、配和料

    预混料:1%预混料,其主要成分为4种,分别是是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药品及其他添加剂。

    4%-5%预混饲料: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药品及其他添加剂,即1%预混料中成分,加上石粉、磷酸氢钙、盐、油等,即为4%-5%预混饲料。

    浓缩料:4%-5%预混饲料+蛋白饲料(鱼粉肉骨粉豆粕杂粕等),即成为浓缩饲料。浓缩饲料在蛋鸡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大概在25左右,在小猪饲料中所占比例在30%左右,在大猪饲料中所占比例在15%左右。评定浓缩料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蛋白含量,一般猪浓缩饲料的蛋白含量约在40%左右 。

    配合料:浓缩饲料+能量饲料,即为全价料,也称为配合料,包含了饲料中的所有营养成分,可以直接饲喂。

    注:能量饲料主要指玉米、小麦(次粉)和麦麸(小麦在磨成面粉的过程中,最先被磨掉的当然是小麦种子的最外面一层种皮,比较粗,在磨完面粉后过筛子,筛过去的是面粉,没过去的就是麸子,提供纤维、B族维生素等) ,在全价饲料中大概占70%左右。动物采食后将能量饲料中的淀粉、糖类和脂肪、纤维转化为能量满足维持和生长的需要。当饲料中能量不能满足动物体需要时会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动物体消瘦,影响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2、按受众来分:猪料、禽料,水产料、反刍料

    二、饲料业发展轨迹及现状

    尽管中国饲料业起步较晚,但它却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在短短的20多年内,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我国也一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

    (一)我国饲料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第一阶段,饲料产业起步阶段(1978—1984年)

    为适应养殖业迅速崛起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我国产生了饲料工业。1978年我国建起了第一个饲料厂——北京南苑饲料厂,设备全为国产,应用的是自己研制的饲料配方,其标志着我国饲料产业的开始。1978年全国的配混合饲料产量为300万吨。这段时期,饲料的品种单一,质量较低。80年代初,生产的配混合料,以混合料为主,而技术含量较高的配合饲料仅占工业饲料的10%左右。由于国内蛋白质饲料缺乏,一些添加剂不能生产,需要从国外进口,鉴于外汇短缺,无法大量进口以满足需要,生产出的饲料质量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全国都要注意搞饲料加工,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工厂。饲料要作为一个工业来办,这是个很大的行业。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将饲料工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2、第二阶段,饲料产业成长阶段(1985—1997年)

    从 1985年开始,我国的饲料产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配混饲料产量迅速增加,1988年达3000万吨,1992年进一步增至3583万吨。比1984年增长了近两倍。随着饲料工业和添加剂工业开始起步,许多依赖进口的添加剂逐步由国内生产替代,以及菜、棉籽饼等蛋白质饲料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我国饲料的质量。1992年配合饲料占工业饲料的比重提高到70%左右。饲料品种由初期的单一混合饲料发展到混合饲料、配合饲料、预混合饲料及浓缩饲料等多种产品。混合饲料比重下降,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比重上升。1992年浓缩料、添加剂预混料分别占工业饲料的3.3%和0.8%。在配合饲料中,猪、禽料占很大比重,且以禽料占比重上升最快,1984年猪禽料占配合饲料比重的88%,其中猪料占58%,鸡料占30%,1992年猪禽料占配合饲料比重的92%,其中猪料占44%,禽料占48%。这些特点与猪禽的专业化、规模化饲养发展较快、商品化程度较高密切相关,特别是家禽业在养殖业中商品化程度最高,促使禽料比重迅速上升。

    总的来说,1985—1992年这一快速成长阶段的特点是饲料用粮增加,配混饲料产量迅速增加,质量不断改善,结构日趋多样化,蛋白质饲料仍严重不足。在这期间,为了加强饲料行业的质量管理,国家陆续制定了相关的饲料标准,建立了饲料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出台了饲料管理办法。198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猪、鸡配合饲料国家标准,1987年成立了国家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饲料管理办法》。同时,国家每年定期、不定期地对饲料产品质量进行检查,促进了饲料产品质量的提高。

    从1993年起,我国饲料产业进入持续成长阶段。此阶段特点是饲料用粮继续增加,蛋白质饲料匮乏状况有所改善,饲料产量持续增加,质量进一步提高,品种更趋多样化、系列化,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但产品质量不高问题仍然存在。饲料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20%上升到30%左右。部分地区开始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饲料种植逐步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保证了饲料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棉、菜籽饼脱毒工艺的问世和推广,解决了两饼作为蛋白质饲料资源的最大障碍,在反刍动物中推广饲喂尿素,也有利于缓解蛋白质饲料短缺的矛盾。

    1993—1997年饲料产量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1997年工业饲料产量达6299.2万吨,比1993年增长了94.1%,年均增长速度达15.8%,其中配混合饲料产量5473.8万吨,比1993年增长了80.8%。由于国内的蛋白质原料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并加大了进口,蛋白质饲料资源的短缺程度有所缓解,并且饲料添加剂工业的长足进步,全国批准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80多种,其中国产并已制定标准的有40多种,允许使用的药物添加剂20余种,筹资投建了多种添加剂生产项目等,使饲料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添加剂预混料已达124.7万吨,是1993年的2.8倍,占工业饲料的比重由1993年的1.4%上升到1997年的 2%。品种更加多样化、系列化,以适应不同畜禽品种采食特点及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截止1997年底,我国已制定了国家和行业饲料标准162项,建成各级饲料质检中心281个,其中国家级2个,部级3个,省级36个,市级40个,地县级200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促进了饲料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对饲料标准的贯彻落实不够,部分饲料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时大打折扣,自行删减、降低企业标准,影响了饲料产品的质量。

    3、第三阶段,饲料产业调整阶段(1998年以后)

    此阶段实质是饲料产业从成长阶段逐步向成熟阶段的开始。其总体特点是:饲料总量增长缓慢,饲料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产品中科技含量逐步加大,饲料企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饲料行业竞争激烈和趋于微利,大型集团化企业稳步发展,饲料安全性日益被重视,饲料业发展仍处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畜产品的供给经历了从短缺到基本平衡,并出现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从单纯追求畜产品数量到追求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福利制度的改革使城镇居民的支出结构多样化,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增长减缓,而农民由于收入增长减慢,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增长也较缓慢,导致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减慢,从而使饲料总量增长减缓。2001年,饲料工业稳步发展,全国饲料工业产值达到1644 亿元,饲料产品双班生产能力达到15024万吨。饲料产品产量达到7806万吨。其中,配合饲料产量6087万吨,浓缩饲料1419万吨,添加剂预混合料 301万吨。饲料产品产量、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及预混合料分别比上年增长5%、3%、14%、19%。

    2000年我国饲料产品产量达到7429万吨;配合饲料总产量5912万吨,浓缩饲料1249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53万吨,饲料工业生产的总水平达到历史最高记录。其中,猪料产量为2149万吨,占配合饲料的36%,蛋禽饲料为1448万吨,占配合饲料的24%,肉禽饲料1607万吨,占配合饲料的27%,鱼虾饲料504万吨,占配合饲料的9%。

    与2000年相比,2001年配合饲料占饲料产品总量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产品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在配合饲料中,猪料产量为2222万吨,占配合饲料的36%,蛋禽料1322万吨,占配合饲料的22%,肉禽料1694万吨,占配合饲料的28%,水产料615万吨,占配合饲料的10%,反刍家畜补充料123万吨,占配合饲料的2%。与2000年相比,猪料增长3.4%,肉禽料增长5.4%,水产料增长25.2%,蛋禽料下降8.7%。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2001年,配合饲料全年合格率保持在 90%以上,饲料添加剂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此为历年最好的。2001年全国饲料加工企业总数11905个,比2000年减少2.5%。配合饲料加工企业6761个,其中时产5吨以上者1955个,占配合饲料加工企业29%,5吨以下4806个,占配合饲料企业71%,浓缩饲料加工企业2539个,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579个,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964个,饲料原料企业1426个,饲料机械加工企业72个。正大集团、希望集团、通威集团、湖南唐人神、山东六和等20家企业集团的饲料生产量占全国饲料生产总量的30%以上,构成了我国饲料工业的第一方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饲料企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2001年饲料企业人员中博士达到304人,硕士1127人,大学专科以上73970人,占职工总人数16.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饲料业发展仍处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2001年,东部地区饲料产品产量占全国的44%,中部地区饲料产品产量占全国的38%,西部地区饲料产品产量占全国的 18%。

    2005年,全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已经达到157家。全国饲料加业产值达到2700亿元,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1.07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0%。全国配合饲料产量达到7700万吨,同比增长9%;浓缩饲料2440万吨,同比增长12%;添加剂预混合饲料478万吨,同比增长18%。

    2006年,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产量达到264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8%。目前我国饲料企业达15518家(06年数据),其中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全国饲料产品总量为1.024亿吨,同比下降4.5%。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7360万吨,与2005年同比下降5.1%;浓缩饲料为2428万吨,同比下降2.8%;预混料产量455万吨,同比下降4.5%。分品种来看,2006年肉禽饲料受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产量大幅度下降;其次是受上半年生猪生产低迷制约,猪饲料生产也受到较大影响,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反刍动物饲料、水产料和特种饲料等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2007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值达4009亿元,在我国统计的40个工业门类中排名20 位左右。全国饲料工业总产值4009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近 28 %,占农业总产值近10 %。其中工业饲料总产值3335亿元,同比增长14.70 %,饲料添加剂199亿元,动物源性饲料45亿元,饲料机械设备430亿元。工业饲料产量连续三年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2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近五分之一,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二。

    4、2008年我国饲料生产情况

    2008年我国饲料总产量:1.37亿吨,同比增长6.5%;其中:猪饲料:4400万吨,增长10%;蛋禽饲料:2600万吨,增长3.2%;肉禽料:3900万吨, 增长6.5%;饲料生产企业集中度明显提高,13家大型饲料企业集团的饲料产量已占全国饲料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第二部分  2009全国饲料行业回顾

    一、饲料生产情况行情回顾

    2009年上半年,饲料行业可谓是出了寒冬再入寒冬,饲料产量同比下降近6%。一是因为当期养殖形势低迷,二是因为2008年奥运会前集中市场及大宗原料价格暴涨造成饲料产量基数增加。一季度,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总体不乐观,总产量呈现稳中略滑态势,猪饲料平稳增长,蛋禽饲料、肉禽饲料下滑或增幅放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畜产品消费下滑,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同时由于养殖业效益降低,饲料企业竞争加剧,个别中小企业出现了亏损和破产现象。大型饲料企业产量增加,中小型饲料企业产量下滑严重,如山东六和集团一季度饲料产量160万吨,同比增长12%。而国内中小企业产销量普遍下滑,平均下降幅度在20%左右,一些企业下降幅度超过30%。下半年,随着养殖市场逐步恢复,饲料产量稳步提升。三季度,全国饲料总产量开始走出“双增长”行情,即同比、环比双增长。三季度饲料总产量的估测值为4250万吨,同比增长11%,环比增长20%(一季度估测值2650万吨,二季度估测值3550万吨)。四季度饲料总产量预计为3650万吨,同比增长10%以上,环比下降20%。

    预计全年饲料行业总产值约为4500亿元,同比上升5.7%,商品饲料总产量1.4亿吨,同比上升2.4%。商品饲料产量尽管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但增幅出现明显下降,较2007年11.5%、2008年10.8%的增幅分别低了9.1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

    饲料产量增长速度放慢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家禽行业的饲料需求放慢。饲料企业对成品饲料逐步提价,但仍然赶不上原料的上涨速度,导致饲料加工企业的效益下降,部分企业已经呈现出阶段性亏损。饲料需求方面,在生猪较为集中的出栏之后,饲料需求环比略有减少;蛋禽养殖迎来了秋季的产蛋高峰期,饲料需求环比增幅较大;肉禽饲料在补栏及存栏状况逐步改善的情况下,饲料消费也出现了环比增长;水产养殖已经进入消退期,饲料需求环比大幅度下降,市场呈现出快速萎缩局面;

    二、整体养殖情况回顾

    一季度,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深入,直接导致消费者信心锐减,供需平衡出现极大的反差,畜禽产品消费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养殖市场上受到的影响直接而明显,加上猪高热病疫情持续数月之久,养殖户对后期的生猪及蛋鸡肉鸡补栏总体上大都持消极态度。国家为了稳定返乡农民的种粮信心,粮价受政策影响逐渐走高是不争事实,而对养殖户来讲,却是雪上加霜。肉鸡出口市场上,对欧盟的出口在该季度也还处在缓慢的恢复当中。虽然在2月公布的国家一号文件明确点名“生猪期货”,但是光明似乎还很遥远,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影响。本季度后期,蛋禽市场由于存栏量的不足,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局部地区出现了集中补栏的情况。

    二季度,中国养殖及饲料生产消费市场依旧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全国饲料总产量罕见的呈现出环比低增长,消耗量5、6月份连续同比大幅下降。5月中国相继出现多批次输入性H1N1甲型流感病例,更是加重了国内居民的恐慌心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5月12日发布了生猪市场预警信息,6月15日政府启动国产冻猪肉收储采购,此次冻猪肉收储总量共计20万吨,首批收储量为 12万吨。至此生猪市场行情才出现了适度转机。但该季度蛋禽市场行情仍然呈现出继续跌价的态势,市场可供应量不足及毛猪价格提振的双重作用都没有能改变禽类产品的行情走势。

    三季度,中国养殖市场终于迎来了谨慎乐观的局面,由于生猪及禽类存栏量偏低、供应不足,畜禽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该季度生猪高热病疫情有所蔓延,江苏、河南、广东梅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纷纷成为新的疫区。其中,四川生猪疫情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生猪死亡。

    四季度,在中国经济出现通胀倾向、美元贬值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的推动下,饲料原料行情总体呈现出上涨态势,鱼粉、棉粕、玉米及氨基酸等主要原料行情都不同程度上涨。生猪市场受天气影响出现转机,生猪价格持续回暖,由于我国南方地区向来有做腊肉、冻肉、香肠的习俗,对猪肉的需求量较大,从而刺激猪肉的季节性消费需求。同时,作为深加工企业,开始陆续备货,对预期市场较为看好。但由于成本偏高,养殖成本逐步提高,养殖效益受到较为明显的威胁,其盈利能力或许会进一步萎缩。这在南方水产养殖及饲料生产市场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2009年年初的蛋禽市场总体来看一直处于弱势,虽然节日效应对市场有一定的拉动,但由于在山西、山东、湖南相继确诊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导致节日期间的蛋禽产品需求大幅下降,这种弱势市场一直持续到2月下旬,受此影响养殖户对蛋鸡肉鸡的补栏也大多持消极态度。因此进入3月以后,全国蛋鸡和肉鸡的存栏量都有大幅的下降。随着供给量的减少,以及生猪市场的低迷,市场开始呈现稳步回升的趋势。尤其是华北及周边省份的肉鸡养殖行业,其恢复速度和规模要好于其他地区,市场甚至出现小高度的“井喷”态势。随后市场一直保持一个稳定时有小幅上涨的态势,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使得消费者转为用蛋禽产品作为补充蛋白的途径,这也对市场起到了支撑作用。进入了夏季,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使得人们对于蛋白的需求逐渐减少,屠宰企业趁此机会有意压低收购价格,导致毛鸡价持续下跌,同时导致大量养户开始暂时停养,肉鸡存栏量逐步减少。同时豆粕和玉米等饲料原料的相续涨价,也打压了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8月下旬,需求的回升,使得存栏不足的问题渐渐显现出来,加上部分原料价格回落等原因,市场开始走强,势头一直保持到十一双节之前。双节之后,由于市场供给的大量增加,蛋禽产品的价格开始下跌。渐冷的天气也使得禽类对饲料的需求减少,加上饲料原料价格的季节性回落,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成本,这也造成了蛋禽产品价格从双节开始延续至今的跌势。

    四、水产市场回顾

    上半年正值养殖产品投苗期,产品上市量相对较少,单月价格连续6个月小幅上扬。但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内畜禽价格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水产品交易价格略低于去年同期,交易量、交易额同比增幅也有较大幅度回落。据对全国52个批发市场价格监测,上半年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交易价格15.13元/公斤,同比下降1.85%,其中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81%和3.18%。另据对27个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成交情况统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为172.09万吨和297.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8%和6.13%,但增幅分别较去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

    下半年随着收获季节的到来,市场供给大幅增加,月度价格趋于下降。供应量的增加给价格造成下行压力。交易量基本平稳,价格稳中略降。截至10月份我国水产品出口量233.7万吨,出口额84.1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4.1%和2.2%,出口额的下降幅度与年初相比已明显收窄。预计全年水产品出口额仍有望超过100亿美元。

    纵观2009年全年,常规水产品价格涨跌互现,总体上涨的品种略多于下跌的品种。与2008年同期相比,今年水产品零售、批发、塘边价格的常规、大宗水产品呈涨跌互现的态势,但总体价格下跌的品种略多于价格上涨的品种。与08年同期相比,名优品种的涨跌也呈犬牙交错的格局,但总体以价格持平。以鳜鱼、河蟹、甲鱼、青虾、黄鳝、鲈鱼等为代表的名特优新水产品,往年的价格水平一般呈现出春夏走高、秋冬略低的季节性变动,而今年前三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延续了这种走势,各品种则呈各有涨跌的格局。

    主要原因: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渔业生产成本总体下降,鱼用饲料价格下降7%,鱼药价格下降5%,虽然苗种价格略涨,但以大宗养殖品种草鱼为例,每斤节约成本1-1.5元/斤,从而使水产养殖户得到了实惠。二是产品结构调整出的结果。近几年来,水产主管部门花了大力气在水产品品种及大规格商品化上进行了优化布局和调整,从而使上市水产品大规格商品化,也相对拉高了水产品价格。这是各相关农副产品的价格从去年走来,价格始终在较高价位上,特别是畜禽产品的高价位运行,刺激了价格相对较低的水产品消费量的增长,价廉的大宗水产品则成为城乡居民动物源性食品的主要食品,刺激了价格的上涨。水产品价格与其它禽肉价格相比,相对价格仍较低。三是我国去年前三季度冰灾、水灾、地震以及国家举办奥运会,水产品价格始终在高位徘徊,从而使2009年前三季度水产品的价格相同比对平稳。

    五、生猪存栏及价格走势回顾

    (一)生猪存栏变化

    2008年,我国生猪存栏4.63亿头,同比增长5.17%;出栏生猪6.09亿头,同比增长7.88%;猪肉产量4,620.5万吨,同比增长7.6%。到2008年年底,我国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户)出栏数量所占比重已经上升至62%。

    据农业部统计,截止到2009年10月份,国内生猪存栏达46921万头,母猪存栏4875万头。大于国家指标分别为4.1亿头和4100万头。猪肉供应过剩,造成猪肉价格波动。影响了养殖户养殖热情。预计2009年全年生猪出栏量约6.11亿头,与2008年生猪出栏量基本持平。

    (二)生猪价格走势

    由于2009年上半年度猪肉供应过剩,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下降,许多养殖户减少饲养量,下半年随着猪肉消费量的增长,猪肉价格明显回升。随着猪肉消费的增长,猪肉价格也将呈现波动向上的趋势。

    六、分省情况

    黑龙江省

    预计到年末,黑龙江省奶牛存栏达248万头,同比增长12%;生猪存栏达2181万头,同比增长22%;家禽存栏达1.96亿只, 同比增长18%;肉、蛋、奶产量将分别达到340万吨、112万吨和65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2%;畜牧业产值达到950亿元,同比增长11%;全省饲料产量预计将达到630万吨,同比增长5%;饲料工业产值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12%。

    2009年黑龙江省饲料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特点:

    1、饲料产量稳定增长,饲料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比例将由2008年的49:47:4调整为今年的53:44:3。随着规模化、标准化步伐的加快和养殖方式的转变,浓缩饲料所占比例会进一步减少,饲料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2、饲料从业者质量意识明显增强,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饲料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尤其是通过三鹿奶粉事件和饲料执法年活动,使从业者的饲料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增强。

    3、企业技术改造及联合重组步伐加快,饲料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预计到年末,全省饲料生产企业年双班生产能力达10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0%,企业年加工能力均在1万吨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4、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频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优胜劣汰日益明显。总的看,大中型企业产量和效益同比增加10%~20%,而小企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比下降10%~30%。

    5、饲料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饲料资源有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针对大宗饲料原料涨价和养殖业波动的实际,饲料企业不断广辟饲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豆粕、豆饼、玉米蛋白粉等蛋白质资源开发、有效利用步伐加快,甜菜粕、大豆蛋白肽、大豆磷脂、DDGS等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利用,饲料原料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部分产品还出口到俄罗斯、韩国、蒙古、东南亚等一些国家或地区。

    6、饲料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饲料行业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行业准入、开展执法检查及专项整治、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等有效措施,尤其是通过深入开展饲料执法年行动,进一步依法规范了饲料生产经营秩序。

    广东省

    2009年,广东省畜牧业主产品生猪、家禽生产总体发展稳定。上半年生猪和家禽产品价格普遍下行,养殖效益下降,第三季度逐步回升,存栏量有所增加;奶业生产恢复迅速,奶品价格稳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预计今年年底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32万吨、330万吨、14.5万吨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4.86%、2.01%、9.22%,对广东省饲料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全省共有饲料生产企业750家,其中产销量3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共计10家,今年其产销总量将突破1000万吨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44家,产销量合计950万吨,占全省饲料总量的57.72万吨,意味着广东省有600余家企业产销合计562.86万吨,平均每家产量近1万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省中小型饲料生产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周转困难,产量大幅减少,同比降低8.92%和18.80%;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资金雄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产量不减反增,同比上涨34.31%。

    今年广东省饲料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1、饲料大宗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饲料产品价量波动较大。玉米、豆粕因市场供应偏紧,市场行情保持坚挺上涨趋势,而用粕企业采购积极性增强,也推动了价格的上涨幅度,虽然部分地区价格略有回落,但难改整体市场行情的走强。受国内外供应偏紧支撑,贸易商惜售,挺价心理强烈,部分贸易商停报及国内鱼粉紧急缺货等影响,国产、进口鱼粉市场行情在8月份的猛涨之后,价格继续上扬,达到年内最高点,但在目前高价格状态下,南方已进入季节性需求淡季,需求不旺。

    2、饲料企业整合步伐不断加快,力求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今年,饲料原料价格上涨、信贷紧缩、市场竞争激烈,更是加剧了中小饲料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而温氏、海大、恒兴、正大康地等大型集团企业依靠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等优势,提前采取扩大整体规模、发展上下游产业、设备升级改造等有效措施,不断整合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产量超过10万吨的饲料生产企业有44家,产量为950万吨,占全省饲料总产量的57.72%。由此可见,大型企业已逐步成为广东省饲料工业的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步履维艰。从企业分布来看,政策和区域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广东省企业分布不均衡,土地资源成为今后制约饲料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10年的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集中了全省70%左右的产量,而山区不足15%。2008年省内区域工业饲料总产量与所占比例分别是:珠三角1107.21万吨、占67.27%;东西两翼339.57万吨、占20.63%;粤北地区198.50万吨、占12.06%。统计数据表明,从2006年后,广东省饲料产业由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转移的速度有所加快,珠三角地区虽仍是全省饲料生产的主要基地,但比重明显下降,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的饲料产量和比重均有所上升,这也与养殖区域转移趋势相一致。

    山东省

    山东省畜牧业呈现稳定发展的势头。预计,全省肉类总产量1158万吨,同比增长8%,禽蛋产量445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奶类产量282万吨,同比下降2%。饲料业一季度下降,二季度转暖回升,三四季度发展较好,从全年看平稳增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饲料总产量再上新台阶。总量预计达1660万吨,同比增长4.5%,产值480亿元。二是饲料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配合饲料比重继续上升,产量达1495万吨,同比增长4.6%,浓缩饲料、预混合饲料比重稳中有降,产量分别为120万吨、4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2%和2.7%。按畜禽品种来分,猪饲料增幅较大,山东省饲料主打品种肉禽饲料首次出现下降。蛋禽饲料稳定增长,反刍饲料下降。主要原因是六和、中慧等集团企业调整了产品结构,一些小的企业由于受资金、原料供求、成本的影响,做肉禽饲料不赚钱,纷纷做蛋禽饲料和猪浓缩饲料和添加预混合饲料。生猪行情在下半年有所好转,进一步带动了猪料的增加。三是饲料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规模化优势日益明显。2009年六和、中慧、和美等大企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饲料产量稳定增长,产量均在50万吨以上,排名前10位的企业产量占全省产量2/3以上。饲料企业的数量大大减少,2008年企业数量减少256家,预计2009年企业数量减少近200家,饲料生产逐步迈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新时期。四是企业盈利能力或者单位产量利润空间减小。今年从猪饲料和水产饲料的效益看较好,肉鸡肉鸭饲料基本不赚钱,一些大企业通过成立养殖合作社、担保公司等,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通过全程产业链的形式分担风险,取得效益。下半年虽然畜产品价格回升,饲料价格也有所提高,但由于维生素、氨基酸、豆粕、鱼粉、玉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的盈利空间还是很小,约20%的企业实际处于亏损状态。

    陕西省

    预计全年陕西省饲料工业总产量达到351.7万吨(不含饲料添加剂和单一饲料),实现饲料工业总产值112.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3.11%和6.13%。其中配合饲料150.8万吨,浓缩饲料183.8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17.1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5.17%、5.66%和3.64%。推广配合饲料750万吨,较上年增长15.38%。在陕西省养殖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拉动下,猪禽饲料提质上量快速发展,反刍饲料和水产饲料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成为陕西省饲料工业全面加快发展的亮点。

    新建和企业技改力度势头强劲。今年以来,陕西省新建和技改企业共投入资金近5亿元,为加快提升行业综合能力水平提供了支撑保障,为行业的规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的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陕西省宠物饲料、脱脂棉蛋白、硫酸锌、天然维生素E、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等产品已投产上市,填补了陕西省饲料工业产品发展的空白。

    2009年,陕西省饲料工业保持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省政府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和畜牧业倍增工程规划,突出生猪、奶牛两大主导产业,省财政新增畜牧专项资金1.5亿元,重点支持3个果畜结合百万头生猪大县和奶牛高产项目,促进了养殖业的加快发展,全省生猪、奶牛、家禽存栏分别比上年增长15.1%、10.5%和12.7%;二是得益于规模标准化养殖业的大力发展拉动;三是得益于西北地区养殖业的加快发展;四是得益于产业链的拉动;五是得益于主要饲料原料自给自足的发展条件;六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等。

    湖北省

    据初步统计,今年湖北省工业饲料总产量为473.1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产18.94万吨,增长4.2%。从饲料结构看,配合饲料401.70万吨,同比增产18.86万吨,增长4.9%;浓缩饲料58.16万吨,同比减产0.28万吨,下降0.5%;预混合饲料13.25万吨,同比增产0.35万吨,增长2.7%。从饲料品种看,猪饲料220.97万吨,增长0.8%;蛋禽饲料47.18万吨,增长2.6%;肉禽饲料49.36万吨,下降0.2%;水产饲料155.27万吨,增长11.9%。

    第三部分:养殖业发展趋势

    1、规模化加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畜禽养殖业已经进入成熟期,行业规模每年保持6%~8%的增长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还比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未来几年的发展以行业整合为主,产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市场结构向垄断竞争发展,处于行业前列的企业将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垄断利润。

    在原有规模企业扩张和新进入企业积极进入生猪养殖的背景下,未来5年生猪养殖市场的竞争格局预计将有一定改变,主要趋势表现为:大型养殖企业与散养农户的竞争,农户散养的比例将逐渐下降;大型养殖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表现在:养殖成本竞争、产品差异化竞争、质量安全性竞争和饲料、疫苗的研究等方面。由于新进入生猪养殖的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克服大规模养殖存在的壁垒,因此,目前已经实现生猪规模养殖的大型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扩张中占据先发优势,在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

    2、宏观调控水平提高

    美国肉类出口协会(USMEF)的官方数字显示,中国2008年猪肉和猪肉制品进口量为192.5万吨,其中约有38.6万吨来自美国。而在2009年,中国政府1月13日即下达了猪肉进口禁令,也就是说2009年前10个月的猪肉进口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09年10月29日开始中国政府陆续解除了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地的猪肉进口禁令,据悉,仅在广州口岸,近一个月就进口了近10万吨源自美国的冷冻肉。进口猪肉储备大增,通胀防范已然开始。业内普遍预计,中国政府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进一步加大在国际市场的猪肉采购力度。从中国玉米网对养殖业盈利状况全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即使在目前(2009年12月)肉价普涨的情况下,养殖场的利润率也不过3%-5%,也就是刚刚盈利的水平。而且肉价上涨主要还是成本推动的,尤其是粮食价格的上涨。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在最近的半年中增长了25%以上,从1500元/吨增长到2000元/吨;大豆价格上涨了30%以上,从3000元/吨上涨到目前接近4000元/吨。而饲料价格占到养殖业成本的80%左右。如今,中国政府考虑更多的可能是防范通胀风险。12月,中国猪肉价格又开始进入新一轮上涨通道。加大猪肉进口显然可以增强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

    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会给总体的消费物价水平带来很大的压力。今年我国已经出现了通胀苗头。最初是一两种产品的价格上涨,现在是四五十种产品齐上涨,已处于通胀的第二阶段,是比较危险的。无论是从进口情况还是从安徽省四千吨储备肉将‘解冻’等政策来看,官方显然对猪肉的涨价表现出了高度警惕。但当前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生产稳定,09年已连续出台多项保护农业生产的规章制度,因此,明年一旦出现价格严重下跌,政府势必会加强对养猪户资金的扶持力度,比如提供贴息贷款,提供周转饲料等,防止其资金链断裂,并继续增储冻猪肉,适当时机调控市场,帮助养殖业度过难关。

    3、产业一体化步伐加快

    饲料业的发展和畜牧养殖产业链建设相结合的趋势加强,从产品竞争转入价值链竞争。从单一的饲料生产转向为广大养殖户提供解决方案,能否为养殖户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成为致胜的关键。

    国内外积极介入生猪养殖的上游企业,主要是饲料生产企业,包括:新希望、中粮集团、正虹科技、宁波天邦、江西正邦、正大集团、百世腾等。开始进入本行业的下游企业,主要是屠宰和猪肉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双汇发展、新五丰、高金食品、雨润食品、唐人神集团、六和集团等。然而由于生猪养殖的特殊性,新进入养殖企业的规模扩张必须依赖于自身种猪规模的扩大,因此以上企业的投资计划一般按照5年设计,目前,大多新进入企业的养殖计划尚处于实施初期。

    4、供求矛盾突显

    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监测: 10月全国生猪存栏46921万头,比9月增长0.87%,能繁母猪4875万头,比9月增长0.73%。与今年3月末的统计数据相比,过去七个月全国生猪存栏数量已累计增加了4.6%。

    2008年年底和2009年初的母猪存栏数据告诉我们,2009年的年底和2010年的第一季度生猪出栏量将在很高的位置上,2010年的生猪高出栏量将会对猪市造成不小的冲击。

    5、疫情或主导短期未来趋势

    一些人士担心,由于受食品安全影响,消费者对猪肉的安全性表示担忧,由于疾病等因素影响,导致猪肉品质下降,所以,在对市场了解时发现,部分人减少对猪肉的消费,进而增加对其他肉类的消费。

    6、外资布局、来势汹汹

    进入21世纪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扩张加速。2008年在饲料加工整体减少的情况下,只有股份制及外资企业数量增加,其中外资(不含台港澳)企业增幅是19%。嘉吉布局已有18家企业;荷兰泰高集团连续收购德佳及巴斯夫业务;荷兰迪赫斯参股禾丰集团;英联公司独资速度加快;蓝雷普瑞纳联合台湾大成加紧渗透。

    综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以及恰逢经济危机,大量资金流入生猪养殖系统,导致规模化企业及其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提高,预计2010年生猪出栏量达到峰值,供需矛盾将会突显,但考虑通胀因素,生猪价格应不会因出栏量增加导致大幅下跌,但生猪养殖将会处于微利时代,主要依托深加工来获取盈利,走上全产业链的一体化的道路。当然,受季节性消费周期的影响,今年年底及2010年年初价格会在较为强劲的消费拉动下,生猪市场将会出现较好的盈利周期。国家调控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即使出现可能影响价格波动的事件,政府也会出台相关政策调控市场,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另外疫情将主导市场的短期波动,外资布局形势也值得关注。
 

放大 缩小】【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