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 正文
多肽类药物市场分析
发布日期:2010-12-09  来源:全球肽网中国医药报  作者:王华锋  浏览次数:3134
“21世纪是生物产业的世纪,活性多肽产业前景灿烂。这次大会专门举办了多肽生物产业发展分论坛,就是想让国内医药行业充分重视多肽类药物,不错过发展良机。”日前,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峰会上,中肽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湘指出,在过去10年里,多肽类药物的商业利益一路上升,多肽类药物将成为国......

“21世纪是生物产业的世纪,活性肽产业景灿烂次会专门举办了多肽生物产业发展分论坛,就是想让国内医药行业充分重视多肽类药物,不错过发展良机。”日前,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峰会上,中肽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湘指出,在过去10年里,多肽类药物的商业利益路上升,多肽类药物将成国际医药市场上一大类重要产品,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全球市场增长迅猛

何谓多肽类药物?按国际药学界通行的分类法,凡氨基酸分子的量大于100的药物均属于蛋白质类(其中包括人们所共知的胰岛素、生长素、干扰素等),而氨基酸分子的数量在100以下的药品属于多肽类。河南强生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俊仪介绍说,过去10多年来,由于全新化学结构新药开发难度愈来愈大,投入费用逐年增高,如抗生素在最近40年里没有经典的产品出现,科学家们逐渐将目光转向活性肽类多肽药物的开发。可以预见,多肽类药物将成为传统抗生素的取代者。

多肽类药物的优势是:它属于蛋白类药物,来源于自然,生物活性高,在人体内不结存,无副作用。其劣势是在体内降解快,稳定性低,给药途径有限制,水溶性较差,生产成本高。李湘介绍说,多肽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抗肿瘤、促进创伤面愈合等多生物学特性,尤其是替代广谱高效抗菌药的开发潜力巨大。

“上世纪90年代是国际多肽类药物研发低迷期。当时,过高的生产成本严重制约着多肽类药物的发展。”李湘表示,由于合成技术的复杂性,用于肽类原料药的试剂成本都非常高,通常情况下其合成需要数十步,甚至上百步化学反应,且有繁琐的高效液相纯化过程,对设备的和员工的技术要求也非常苛刻。另外,肽类药物原料药的生产规模对成本影响很大,规模越大,成本越小。诸多因素导致最终产品价格高昂,有些产品甚至每克价格高达数千美元。同时,多肽类药物研发风险大,合成技术要求高,即使产品可以审批下来,但在生产环节,因为工艺等各方面原因,产品纯度达不到要求,导致产品无法上市销售。

近10年来,相关技术迅猛发展,生产成本问题已经解决,多肽类药物生产已进入黄金发展阶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发主管张连山指出,合成体、净化和液态联用等技术推动了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很多大型生物医药公司正全力以赴地向该领域进军。在跨国制药企业中,罗氏公司和礼来公司在该领域比较活跃。礼来制药公司治疗糖尿病的多肽药物优泌乐年销售额达12亿美元。

“据统计,目前多肽类药物的销售已占整个国际药物市场2%的份额,约为190亿美元。”李湘指出,至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已发现的天然多肽类生理物质已有数万种之多,涉及激素、神经、细胞生长、生殖、肿瘤病变、神经激素传递质及免疫调节等领域。在最近20年里,世界各国开发上市的多肽类药物有50多种。如目前国际市场上畅销的亮丙瑞林、戈瑞林、布舍瑞林、促黄体激素拮抗剂等。

吉林大学药学院朱迅教授认为,利用化学合成以及化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肽及与之相关的新药研发,是全球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众多新型多肽类药物已研发上市,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不治之症或疑难杂症(包括癌症、艾滋病以及由免疫紊乱导致的各种疾病)。目前国际上对多肽类及与之相关的新药研发与销售正以每年34%的幅度快速增长。

本土企业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多肽类药物研发领域也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局面,有关各方对多肽类药物越来越重视,新的药物不断出现并被批准生产。但同时该领域同样还存在着创新性不够等问题,不少新药为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在我国已上市销售14个多肽制剂,其中4个全部依靠进口,10个属于仿制药或改剂型药。杜俊仪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从事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产的制药企业有400多家,其中约80%的企业生产不同类型的多肽类药物制剂或原料药,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这些企业大部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生产,但也有的还是采用传统的提取分离法、酶解法以及固相合成法等进行生产。

在提到未来国内多肽类药物发展趋势时,朱迅指出,目前我国主要从人和动物脏器中获取活性多肽。事实上,多肽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对其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新的多肽类药物资源的寻找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动物脏器等的进一步综合利用、植物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等。此外,多肽类药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脂溶性差,难以透过生物膜,一般只能注射给药。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患者使用很不方便。因此,在解决普通多肽类药物注射剂的稳定性问题的同时,其非注射剂型的研制也是我国多肽类药物创新的出路之一。多肽类药物非注射途径可以分为肺部途径、黏膜途径、透皮途径、口服途径等,每一种给药途径均需研制与之相适应的制剂或给药系统。

“相比而言,多肽原料药的生产比其他化学原料药的合成所消耗的试剂和能源都要少,因此在获得同样的销售收入的情况下,企业生产多肽类药物时的环保的压力也会小很多,这也完全符合绿色GDP发展的要求。”李湘强调,通过10多年的跟踪研究与创仿相结合的开发阶段,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已开始步入自主创新时期,尤其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多肽类药物将成为今后多肽类药物生产的主要途径。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多肽类药物研发力度,力争形成风格和优势,在国际上打出品牌,逐步扩大本土多肽类药物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同时,还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重视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产业转化进程。
 

放大 缩小】【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