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和质量 » 理论基础 » 理论基础 » 正文
影响畜牧产品安全的饲料安全问题及其控制体系
发布日期:2011-06-20  来源:全球肽网畜科论坛  作者:冯定远  浏览次数:2335
冯定远(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      饲料作为动物食物,其安全性不仅影响动物

冯定远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

      饲料作为动物食物,其安全性不仅影响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而且通过动物及其动物产品可影响人类健康及食物链其他成员的安全,甚至影响环境的生态平衡。饲料安全是畜牧产品安全的基本保证,相当多的畜牧产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是饲料安全的问题。“饲料安全”是指饲料通过动物进入食物链后对食物链中每个成员的生命活动及环境质量无不良影响。但是,近年来,由于饲料使用盐酸克伦特罗和其他违禁药物、对抗生素高铜和有机胂制剂等生长促进剂的长期使用和滥用、某些动物源的饲料原料的不当使用等,已出现了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畜牧产品安全事件。特别是二恶英污染和盐酸克伦特罗及霉菌毒素中毒、疯牛病的发生和蔓延、抗生素的耐药性的产生和转移以及最近猪的链球菌事件等等,已发展成为社会和政治问题。所以必须了解影响畜牧产品安全的饲料安全问题并建立相关的安全体系。
1 影响畜牧产品安全的十方面饲料安全问题
1.1 抗生素和药物的残留、耐药性传递和细菌致病性的突变问题
      抗生素和药物的长期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耐药性、残留和细菌致病性的突变问题越来越突出,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大多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逐渐产生的,葡萄球菌开始对青霉素特别敏感,到目前为止,该菌属中80%的菌株对青霉素已经产生了耐药性。这种耐药性来源于细菌遗传过程中所产生的细菌的进化,细菌的进化是细菌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的自然选择进化过程,细菌染色体的自发性突变导致某些细菌菌群产生抗药性。在抗生素的选择过程中,非突变型的细菌被杀灭和淘汰,而具有抗药性的突变菌株则大量的生长和繁殖。
      最近发生猪的链球菌事件说明了抗生素和药物的长期使用或滥用,有可能使菌株突变,致使原来认为是普通的病原菌产生严重的致病性。另外,一些动物的耐药菌株通过食物等途径传递给人类,致使抗生素对人类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大大下降。一些原来威胁人类的疾病,如肺结核等,又重新开始威胁人类。另外,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造成抗生素以原形或以代谢物的形式在畜牧产品中残留。抗生素被动物吸收后,可以分布全身,但肝、肾、脾等组织分布较多,也可通过泌乳和产蛋过程而残留在乳和蛋中,从而广泛在畜牧产品中残留。抗生素的残留不但影响畜牧产品的质量和风味,而且危害人类健康,致使动物的耐药性向人类传递。
1.2 盐酸克伦特罗等β-兴奋剂残留问题
      盐酸克伦特罗商品名为瘦肉精。是一种化学合成的β-兴奋剂,药性较强,作为饲料添加剂,有提高家畜生长率,增加瘦肉率,减少脂肪的效果。易在动物组织和畜牧产品中残留。盐酸克伦特罗化学性质稳定,半衰期长,在体内代谢慢,蓄积性强,特别易在肝脏贮存,且一般的烹饪方法不能使其失活。人食用了含盐酸克伦特罗的畜牧产品易出现中毒,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跳加速、体温升高和寒颤等症状。其它β-兴奋剂如莱克多巴胺在我国也是被禁止使用。
1.3 疯牛病的危害问题
      疯牛病(牛传染性海绵脑病,BSE)是发生在牛身上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与羊瘙痒病类似。疯牛病暴发及传播的主要原因是给牛喂了含“疯牛病因子”的肉骨粉。“疯牛病因子”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异常的蛋白质。1995年以后,在英国发现了人类“新变异型克雅氏病”,患者表现出忧郁、不能行走、痴呆、最后死亡。患疯牛病的病牛,其脑、脊髓、脑脊液、眼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食用了这些组织或被疯牛病因子污染的其他食物后,通过消化道而感染。感染因子先进入肠道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增殖,再出现于脾脏、扁桃腺,最后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1.4 激素类促生长剂残留问题
      早年批准在肉牛和水产动物中使用的性激素类促生长剂如睾酮、孕酮、雌二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如T3、T4、碘化酪蛋白因易在畜牧产品中残留而危害人类健康,已被各国禁用,在我国也被列为违禁药物。但是目前仍然有人使用性激素类作为水产动物特别是甲鱼和黄鳝的生长促进剂,这些性激素类促生长剂残留在水产品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生长激素是脑下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产生的多肽类激素,猪用生长激素(PST)可以从猪垂体提取,也可以通过DNA重组技术,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肽类激素,特别是重组猪生长激素(PST)和牛生长激素(BST)的安全问题仍在讨论中。

1.5 二恶英污染问题
      比利时发生“二恶英”污染鸡肉蛋奶事件。二恶英来源于含氯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二恶英通过动物吃了被其污染了的植物而进入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类。二恶英属于剧毒物质,其致癌性比黄曲霉毒素高10倍。二恶英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不易分解,进入机体后几乎不被排泄而沉积于肝脏和脂肪组织。二恶英的毒性表现为改变DNA的正常结构,破坏基因的功能,导致畸形和癌变,扰乱内分泌功能,损害免疫机能,降低繁殖力及影响智力发育等。
1.6 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问题
      饲料的生物污染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寄生虫和昆虫等的污染,其中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危害最大。霉菌毒素是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能直接引起人或动物病理变化或生理变态的霉菌代谢物,受到霉菌污染的饲料,可能因某些霉菌产生性质不同的各类霉菌毒素而导致畜禽和水产动物急、慢性中毒。此外,残留在畜禽和水产动物肌肉、内脏或乳中的霉菌毒素,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另外,病原微生物污染饲料并随后污染畜牧产品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在饲料中不应检出的病原菌时有存在。动物感染沙门氏菌后可以经过交叉从而感染给人,严重影响了饲料安全和畜牧产品安全。
1.7 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问题
      猪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铜(125-250mg/kg),猪肝中铜上升2 - 3倍;添加250mg/kg时升高10倍。过高肝铜可影响肝脏功能,降低Hb含量和血液比容值。人食用这种猪肝后,出现血红蛋白降低和黄疸等中毒症状。近几年来使用2000-3000mg/kg氧化锌来预防仔猪腹泻。高锌、高铁的使用同样会产生类似高铜的残留和中毒效果。在配合饲料中若添加低劣的矿物元素添加剂,会导致重金属元素超标,其中以汞、镉、铅、砷最为重要,成为畜禽重金属元素中毒和残留的途径。重金属对动物机体损害的一般机制是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不溶性盐而使蛋白质变性。动物体通过饲料吸收和富集大量毒性元素,其结果必然出现中毒症状。
1.8 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
      大量农药的施用,不仅造成其在畜禽和人类体表的直接沉积,而且造成农作物体内的大量残留。农作物外皮、外壳及根茎部的农药残留量远比可食部分高,而这些部分作为副产品又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机氯杀虫剂,如DDT,γ-BHC、硫丹等可以在脂肪组织中大量沉积。当动物长期采食被农药污染的饲料后,将导致组织及产品中农药的残留,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和畜牧产品的出口。
1.9 胂制剂污染与残留问题
      饲料工业中有机胂制剂(主要有洛克沙砷和阿散酸)被广泛用作动物生长促进剂。大量使用胂制剂可危害人类健康。砷被机体吸收后,主要蓄积在肝、肾、脾、骨骼、毛发、皮肤中,砷与巯基酶结合,使酶失活,导致细胞代谢紊乱,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同时,大量使用胂制剂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1.10 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转基因饲料——基因修饰后的生物,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低毒菜子、高蛋氨酸大豆等及其副产品用作饲料的比例越来越高。1998年,英国阿伯丁罗特研究所首次报道,幼鼠采食转基因大豆后,其内肘和免疫系统受损大,引发了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讨论。欧盟有一个全面的法规来管理转基因饲料的使用,以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对于所有的基因修饰后的生物,在其被同意使用之前,必须全面评价。转基因饲料对动物健康及畜牧产品的安全性需进一步从科学、经济和社会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
2. 保障畜牧产品安全的饲料质量控制和安全体系
2.1 加强和完善饲料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
      针对饲料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订了畜牧产品的卫生标准。欧盟已明令禁止使用肉骨粉和动物油脂作为饲料原料、禁止使用β-兴奋剂和其他激素类生长促进剂;大部分饲用抗生素也被禁止使用,目前只保留了莫能霉素(钠盐)、盐霉素(钠)、黄霉素和阿维拉霉素(卑霉素)4种继续作为饲料添加剂抗生素。日本、美国等国家对抗生素在饲料中使用也作了严格的限制。

    我国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和管理办法,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无公害肉、蛋、奶的卫生标准》、《绿色食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及《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一系列新的《饲料生物安全标准》、《生物安全评定技术规程》和《饲料安全应用技术标准》正在制订之中。有一些饲料安全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2.2 加大饲料安全执法管理的力度
      国际上及我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行这些法规将对保障饲料安全起到推动作用。国际社会对新型饲料原料及添加剂加强了安全性评估,也加强了对饲料、食品及疫病的监控和检测管理,针对欧洲暴发疯牛病和二恶英中毒事件,我国政府及时发布了禁止从欧洲进口肉骨粉和动物油脂的禁令。针对在猪饲料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造成消费者中毒事件,对饲料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加大了打击和处理的执法管理力度。
2.3 加强饲料质量和安全的监督检验工作
      建立和健全饲料质检机构,我国已建成国家级饲料质检中心2个,农业部部级中心6个,省级饲料监察所36个,地区市级站40个,县级站200多个,并于1995年成立了全国饲料质量检测信息网协作组。该系统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秀的人员队伍,能检测饲料组分约150多个。
      这些机构和条件成为了饲料安全执法的重要组织和条件保证。充分发挥饲料质检机构的作用,加强质量安全检测,淘汰不合格原料和产品,防止不安全因素通过动物进入食物链,特别是从源头开始监督,这是确保畜牧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2.4 制订和完善饲料工业标准和行业标准
      在饲料质量和安全检测与判定的依据方面,除了已经形成的有关饲料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外,还包括已经运行和正在进一步完善的饲料工业标准化体系。我国已经制订了饲料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约180个,标准的修订和新标准的制订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这些标准、特别是强制性的卫生标准、安全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验方法标准已成为确保饲料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
2.5 企业内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饲料的质量包括饲料的安全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质量管理先进体系主要有ISO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认证这种评价制度,以其科学性和公正性而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HACCP管理体系是食品行业安全卫生标准。通过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其目的是控制化学物质、毒素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当然,它并非是一个零风险系统,而是设法使食品危害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是一个使食品供应链及生产过程免受生物、化学和物理性污染的管理工具。
2.6 立饲料安全技术保证和预警体系
      根据动物及人的生物学特点和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代谢规律确定有毒有害物质在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有毒有害物质或其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在畜牧产品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量,确保动物或人的食入量在在安全范围内。
      制定科学的药物使用技术规程。药物残留主要与其品种、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以及动物种类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特性制定合理的用药规程和停药期,使畜牧产品中药物的残留浓度在上市前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范围内,就可确保畜牧产品的食用安全。
      建立有毒有害物质预警参数。通过一系列基础研究,探索畜牧产品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随饲料中该物质含量改变的定量变化规律,建立动态回归预报方程和确定预警参数。根据这些方程和参数来预报饲料安全性。
2.7 饲料加工和养殖生产结合,保障全过程监控
      越多的畜牧产品安全问题出现在饲料产品使用和养殖生产环节,如果只考虑饲料生产中配方、饲料原料和添加剂使用等,不一定能保证畜牧产品的安全,特别是饲料产品使用过程中额外重复、超量使用药物或生长促进剂(伴料或饮水添加),更严重的是大量使用违禁药物和生长促进剂。

  近年来大部分瘦肉精事件是养殖生产过程中额外大量使用瘦肉精造成的。所以,为了保障畜牧产品生产安全,除了考虑饲料生产加工的安全问题以外,还要注意饲料产品的使用,加强饲料产品使用的技术服务,做好养殖生产全过程的监控。
2.8 加强饲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抗生素、合成药物、高铜、砷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对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停止这些物质的使用对动物生产性能,乃至对整个动物农业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以抗生素为例,取消饲用抗生素将对动物疫病控制带来巨大困难,增加治疗用药量。取消抗生素后动物生产性能会下降,必然增加畜牧产品的生产成本。不解决这一难题,畜牧产品的安全问题也得不到根本解决。
      安全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功能性寡糖、饲料抗体、有机酸、免疫促长剂和其他代谢调节剂等)和新的饲粮配制技术以及应用生物技术改善动物生产潜力和抗病力、降低或消除细菌的抗药性等方面开展研究,某些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继续开展上述内容的研究,形成确保饲料安全的成套技术和系列产品十分必要。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寡糖、小肽、核苷酸和卵黄抗体等一些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其在促进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例如,欧盟颁布了饲料中禁止使用某些抗生素作为促生长剂这个决定以后,迫使饲料生产企业努力寻找替代品,添加酶制剂成为首选的措施。以上这类以调节消化道营养生理和微生态为主要目的的饲料添加剂,大部分属于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新型安全饲料添加剂的有效应用是根本解决畜牧产品安全的最重要途径。

放大 缩小】【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